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日,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的一个小区里,居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王老太。她将三个女儿告上了法庭,要求她们支付赡养费用并请保姆来照顾自己。这起看似平常的赡养案件,在芜湖市镜湖区法院调解员姚东方的巧妙介入下,揭开了老人背后真实的“求陪伴”愿望。经过耐心调解,母女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王老太自愿撤回了诉讼。这一温馨的结局,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和谐的力量。

在日间,王奶奶独坐在藤制座椅上,凝视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家门仅微开——这成了她日复一日期盼子女归来的常态。而当她的小女儿携手调解员一同踏入家门,老人的目光立刻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您有退休金、有老伴留下的遗产,日子不困难,为啥要起诉女儿?”面对调解员的疑问,王老太道出心声。她的生活从不缺物质,女儿们偶尔上门会带水果点心,可子女身影消失后,偌大的屋子只剩寂静。有时拨通女儿的电话,没说两句就被“下次再看你”打断。孤独像藤蔓缠绕着她,起诉索要赡养费、请保姆只是借口,老人真正想要的,是让女儿们“不得不来”的机会。

调解员姚东方很快判断,这场调解的核心不是“钱”,而是修复断裂的亲情。她利用老人女儿们下班、通勤的间隙,分别与之促膝长谈,用朴素道理叩击人心。

大女儿因“遗产少了十万元”的心结,已三年不与母亲联系。“你父亲去世时,你遗憾没尽孝,可母亲还在,你还有机会。”调解员叹息着说,“十万块哪比得上‘母亲’二字金贵?你也是当妈的人,若将来孩子提起‘外婆当年……’你能心安吗?”这番话让大女儿红了眼圈,几日后,她带着礼品来到母亲家。

二女儿认为自己对母亲足够用心,主张出钱请保姆,还提出用母亲工资支付,理由是“小妹照顾得不好”。但调解员了解到,王老太曾请过保姆,但10天就闹僵,根本不习惯。“你的心是好的,但别把想法强加给母亲。尽孝不是我们觉得好,是要老人家舒服。”调解员劝解道,“老太太有心里话,会跟女儿说,不会跟保姆说啊。”二女儿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我不提找保姆了,妈舒服就行。”

小女儿与母亲住同一栋楼,是陪伴最多的人,却因二姐的质疑觉得委屈:“好像我伺候妈是图啥。”调解员半开玩笑开导:“住这么近,妈有事你能不管?亲情割不断啊。”她还劝小女儿多包容母亲的小脾气——比如老人六点多催她关灯睡觉、不让玩手机,“那是还把你当孩子疼呢。”

在调解员的努力下,母女间的隔阂逐渐消散。王老太自愿撤回起诉,不再要求支付赡养费,生活主要由小女儿照顾,三个女儿均承诺多抽时间陪伴母亲。

如今,老人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家里的寂静被亲情的暖意取代。

随着岁月的流转,老人的身影逐渐变得佝偻,他们的心灵也如同孩童般纯真。作为子女,我们不应错过这个尽孝的机会,因为母亲只有一个,她的陪伴和关爱是无价的。调解员姚东方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这场调解案件的核心所在。在这起案件中,姚调解员亲自上门,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探寻矛盾的根源。她运用“背靠背”的调解技巧,从情感、道理和法律等多个层面进行释法析理,使得这场因“孤独”引发的纠纷,最终在亲情的温柔化解下得以平息。这不仅为当事人带来了和谐,也向更多的家庭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老人所缺少的,或许并非物质上的富足,而是我们给予的陪伴和关爱。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