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六安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力探索“法治+”的融合模式创新,促使法治文化建设从单纯的宣传拓展至多层次的渗透,从而为传统文化遗产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法治+非遗”激发传统艺术新生命。六安市深入挖掘霍邱柳编、翁墩剪纸、临淮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非遗创作,累计完成法治主题非遗作品200余件。其中,本地传统火烙画作品成功入选省级非遗法治文化展。举办“看非遗 知税收”安徽省税收法治文化非遗作品展,集中展出40余件融合税收法治内容的非遗作品,实现文化传承与法治宣传的双向促进。

“法治+文旅”打造融合发展新引擎。六安市系统整合淠史杭工程展览馆、独山革命旧址群等红色教育资源,联动九公寨、横排头、十八盘万亩竹海等自然景区,推出“红色研学1号线”,实现红色法治文化与旅游路线深度融合。制定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覆盖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景区管理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

“法治与红色精神相结合,为基层治理开辟了新的格局。”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并指导各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调解品牌。以金寨县为例,该县创新性地选聘了老红军、烈士后代、老党员、老书记等资深人士担任红色评议员,并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了218个“红色评议站”。此外,金寨县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置于纠纷排查化解的前端,扎实推动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 自今年以来,全市的调解组织共成功调处了41472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5%。与此同时,全市共建成了375个法治公园(广场)和2105处村(居)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旨在积极营造“处处见法、时时学法”的浓厚法治氛围。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法治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