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年来,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同春雨后破土而出的笋,迅速增多,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市场,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聚焦备战高考的电视剧《小欢喜》、《追光的日子》,到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塑造人物形象的《山花烂漫时》,再到《我要当老师》、《春风化雨》、《大考》等一众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无不紧密围绕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深入挖掘教育现实的矛盾与挑战,滋养着教师的职业情怀。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更为我国教育题材影视创作树立了崭新的标杆。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一些问题。部分作品在追求话题热度的过程中,过于关注表面的情绪宣泄,而忽视了对于教育现实的客观呈现和深度挖掘。将复杂的教育议题简化为单一的情绪表达,这无疑是对教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种损害。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客观、深入的态度去审视和创作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助力。

教育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是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然而,如果教育题材的影视剧无法贴近现实生活,忽视真实的教育场景,那么它们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目前,一些影视剧为了追求戏剧冲突,不惜打造不合逻辑的学霸形象和虚假的师生关系,将校园故事简化为俊男美女的偶像剧,人物塑造和情境设置严重偏离真实生活,导致作品脱离现实,悬浮于空中。 优秀的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应当以“求真”为核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山花烂漫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一比一复刻了华坪女高的真实场景,通过纪录片式的“服化道”呈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教育的真实魅力。《小欢喜》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数百位考生家庭,将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考融入剧情,为观众带来了亲切熟悉的观剧体验。 只有立足于现实,深入探讨教育议题,才能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真正引发观众的关注与反思,焕发教育题材所独有的生命力。这样的作品,才能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教育题材影视作品还应承担起纾解社会焦虑的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的持续提升存在矛盾,“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教育焦虑”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影视作品具有高传播性和强辐射性,这使得教育题材影视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情绪。当前一些作品为博取流量,故意撩拨公众情绪,放大教育痛点,聚焦分数至上、名校情结等狭隘视角,放大高考、育儿压力,挑起家校、师生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焦虑。因此,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不能为了追求话题热度而忽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应秉持使命意识、责任自觉,纾解公众焦虑,还教育以清新健康的氛围。

纾解焦虑并不意味着回避问题,而是要求作品客观地呈现教育全貌,触及教育本质,增进公众对教育的理解,促进反思与探讨解决之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在剧中呈现教育问题能够引起观众关注和社会重视,提升作品的话题度,但过度放大问题则易导致观众对教育发展产生片面消极的解读,影响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凝聚。教育现实复杂多维,有挑战与困境,更有成就与温暖。教育题材影视剧应力求展现全面、均衡的教育图景,不能以偏概全。《大考》触及亲子关系、学生心理、升学压力等话题,歌颂了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情怀,教师启智润心、乐教爱生的精神,塑造了学生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勇于追梦的形象。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像,教育问题从不孤立地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与社会根源。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应跳出教育问题的局限,从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讲教育故事、谈教育问题。《春风化雨》把乡村教师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不仅反映中国乡村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就,更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让观众深切意识到,教育问题的解决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题材影视剧除了关注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更应关注教育问题的解决,通过正面、积极的解决方案,为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化公众焦虑为社会参与。《追光的日子》从学生的迷茫、家长的焦虑出发,探讨“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教育理念面对高考”,通过郝楠老师离开教师岗位后的再度回归,反映他从唯分数论的备考观向成就梦想的备考观的转变,折射出我国教育从“唯分是从”到“多维评价”的发展,赋予了作品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现实价值。

此外,教育领域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教育题材的影视创作时,我们必须避免将教育行业简单地“背景化”或“模糊化”,而应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这要求我们深入观照当前的教育政策,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集中展现教育知识的核心内容,并回归教师这一职业的独特性。通过艺术的专业手法,我们能够塑造出教育的专业性,使之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专业+行业”的复合型创作团队,吸纳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影视剧的制作。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还能提升作品的专业层次,传递出正确且适宜的教育价值观,精准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避免因不专业而引发的观众焦虑。 例如,《大考》、《追光的日子》、《我要当老师》、《山花烂漫时》等作品,正是因为得到了教育系统相关单位和学者的全程参与和指导,才在真实呈现教育现实、深入探讨教育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赢得了市场、行业以及教育界的广泛赞誉。正是教育题材影视创作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行业影响力,甚至成为推动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电视剧《鸣龙少年》为例,它巧妙地将许多新颖且实用的教学方法融入剧情之中,让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能获得教学与学习的宝贵经验,引发观众对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样的作品,正是教育题材影视创作专业化发展的典范。

文艺作品如同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不仅能够彰显一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更能引领和塑造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教育题材的影视创作中,我们必须坚持立足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现象,以缓解观众内心的焦虑情绪。我们要追求作品的真实感和专业性,摒弃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的表现手法,直面问题,不回避现实困境。通过艺术的力量,我们旨在增进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传递教育的深刻价值,探索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汇聚起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共识和合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