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疼痛、肌肉或关节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自2024年以来,美洲地区通报的登革热病例已经超过了300万,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时,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登革热疫情上升情况。随着登革热流行季的即将到来,安徽疾控中心提醒公众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措施。安徽疾控中心也呼吁公众保持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安徽疾控中心提醒,登革热的传播与伊蚊的滋生有关。根据该中心的数据,每年的5月至11月是登革热传播的高峰期,其中7月至9月是高峰期。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降雨的增多,安徽省将面临登革热病例的输入和传播风险。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蚊子传播媒介传播。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登革热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南部等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我国南方省份曾出现过登革热暴发流行。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登革热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患者→伊蚊→健康人”,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之后,登革热病毒会在伊蚊体内增殖8~10天,之后伊蚊会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登革热病毒。

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登革热病例输入后存在传播风险。

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但也有部分人群感染后不发病,即隐性感染者。

感染登革热有哪些症状?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热+三红征+三痛+皮疹。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40℃;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前往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的人员应该如何预防?安徽疾控提醒,在出行前要“三准备”,了解当地登革热疫情概况;提前准备含有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驱蚊剂;准备浅色长袖衣裤。旅途中“三注意”:注意防蚊叮咬,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驱蚊剂,住宿尽量选择安装有纱门、纱窗的地方;注意蚊虫孳生,及时清理居住地室内外积水;如出现发热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归国后“三留意”:入境时需留意,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向海关申报;回国后2周内需留意,若出现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旅行史,避免延误病情;居家或住院治疗时需留意,做好防蚊隔离,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避免登革热疫情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普通公众应如何预防登革热?安徽疾控提醒,防蚊灭蚊很重要,登革热预防措施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清除各类积水,控制蚊虫孳生地是防治蚊虫的根本措施,具体方法有:保持住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翻盆倒罐,及时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建议3~5天彻底换水一次;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对于已有的水生植物,建议3~5天彻底换水一次;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其他种类食蚊鱼。

保持工作地和生活环境的清洁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蚊虫的叮咬。例如,可以在房间内安装蚊帐、纱门、纱窗或者使用蚊香、灭蚊拍等工具来驱蚊。此外,还可以使用杀虫喷雾剂来对房间进行灭蚊处理。如果计划外出,可以随身携带驱避剂。尽量不在蚊虫活动的高峰时段前往树丛、草地、垃圾桶等地方逗留。如果出现了疑似蚊虫叮咬症状,例如瘙痒、头痛、发热等,及时就医是非常必要的。

在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之前,需要认真阅读并遵守以下内容:1. 观察症状:如果发现自己出现突起发热等典型症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尽可能保持冷静,并尽量不要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播疾病。2. 告知医生病史:在到达医院后,应该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包括曾经去过哪些国家或地区,以及是否与登革热患者有过接触。这有助于医生更快地诊断病情,并为自己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3. 接受检查:医生可能会对自己的症状进行一些检查,以确定是否确实患有登革热。这些检查可能包括体温测量、血液检查和皮疹检测等。4. 接受治疗:一旦被确诊为登革热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可能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药物,以及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治疗登革热相关的症状。5. 预防措施:在治疗期间,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疾病传播。这包括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疾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或关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在某些地区,登革热疫情可能会反复发生,因此如果曾在这些地区旅行或居住,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感染疾病。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