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资是产业的先导。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努力地推动投资更快、效益更优。对于投资增长是否困难,人们容易产生疑问。答案是,难,但也不难。不难的是,只要本月投资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就算是“同比增长”。难的是,在基数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月月都保持增长。换句话说,是“增高还要更高”,即“始终在自我超越”。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的长期繁荣。

在安徽地区,有一个投资数据,自2022年2月以来,连续25个月保持18%以上的高增速,这就是——制造业投资。

在今年的一季度,安徽的制造业投资增长了21.6%,这个增长率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了34.1%。换句话说,安徽的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超过三分之一。

制造业投资增长可以被视为产业延链、加强和补充链条的过程。这种增长同时也推动了产业链的整体性,使得安徽具备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产能。

安徽在 全国外贸排名中晋升前十、一季度货物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九,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安徽的外贸发展水平。

产业有周期,产能利用有波折。但拥有了产能优势,就具有了竞争制胜的主动权和应变识变的主导权。

连续25个月的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给安徽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以更大定力抓制造业投资。

这似乎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稍懂地理的人,甚至闭着眼都能在地图上指出安徽的位置:中国中东部,长三角西侧,与江苏、河南、湖北、江西等省接壤。

然而,在全国乃至全球,安徽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位置”,决定了一个省域定位角色与发展方向,几乎区域经济发展的所有根本性问题,都取决于这个关键字——势。

识势、顺势、借势,这个省域才能发展得好,就如同大海中航行的帆船,顺风则行远。

看国家大势,安徽是唯一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覆盖的省份,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这个“红利”:2023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789个,实际到位资金8743.4亿元,同比增长7.2%。

也就是说,安徽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省外投资里,有超六成来自沪苏浙。

再看区位优势,从全国的大坐标看,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位于“两个扇面”的交汇点上。

向东看,安徽能借力沪苏浙特别是上海的开放平台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动高端产业更好嵌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向西看,可以发挥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推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优质资源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当起长三角与中部的“桥梁纽带”。

这样明显的区位优势,在物流上得以“变现”。

安徽的现代交通与现代物流、现代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有机衔接,既促进了物流降本增效,也实现了更大的资源流量和发展放量。

换成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总结的就是:“在合肥生产,平均每辆车的综合物流成本可以节约四五千元。”

依托物流业,安徽的区位优势,直接转化为投资优势。安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持续下降,2023年全年的数据是13.5%。

数据,反映了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省到就是赚到,在安徽投资建厂,是笔“划算的买卖”。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加速调整和重构,资本也必定会因时因势作出新的选择和布局,更加主动地向具有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的区域集中。

这些年,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等部署,敏锐把握产业风口,精准切入发展赛道,造就了电动汽车、先进光伏、新型储能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安徽紧跟产业大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已生产了超过全国1/11的新能源汽车、1/11的动力电池、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

今年4月12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计划在中国投资25亿欧元,以扩大其在安徽合肥的生产基地和创新中心。

这是大众在中国的再一次增资。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所宣布的:“大众安徽是我们的大本营。”

对于世界及中国制造业而言,像大众这样的跨国巨头的战略选择,无疑具有强烈的风向标意义。

有实力的安徽企业顺势而为“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化产业链。

可以说,正是因为把握住这些“势”,安徽深度融入并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的战略节点,促进了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曾几何时,安徽在人们的印象里,有点“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安徽的印象,莫过于“农业大省”和农民工。也就是说,农业,长期以来是安徽的“产业符号”。

农业,关乎饭碗,固然极端重要,但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如今,安徽变了,变得更像个“理工男”。

为发展制造业,安徽下了大气力,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

过去五年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增速位居全国第四。2023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营收总量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

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汽车产业。

安徽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全省汽车业增加值增长33.9%,增幅创2010年以来年度新高。

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奇瑞汽车连续21年全国汽车出口第一。

集群化发展,成为安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安徽采取以“大兵团”“阵地战”模式推进产业集聚突破,助力区域发展突围。

“龙头+配套”“基地+基金”,仅仅几年,培育了一批千亿元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得到锻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初显。

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最需要科技、人才、资本的加持,最理想的是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互动耦合、相互促进的效果。

一方面,安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沿途下蛋+成果产业化”的孵化转化接力机制。

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精准配置资金链人才链,实现人才与产业、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是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投资?还是资本的助力加持,进一步壮大了制造业?这种互促互进已然形成“你越好人家越来,人家越来你越好”的良性循环。

“到安徽去,投制造业,做合伙人”正成为企业界、投资圈的热门话题。

自我超越,永远是最难的。

在经济增长中,原始基数不断升高,在高位阶段提高一个百分点,要比低位时提高十个百分点都难。

这不仅是道数学题,更是道“发展题”。

那么,安徽是如何做到连续25个月保持18%以上的高增速的?

答案是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的高位引领以及“双招双引”手法、步法、打法的迭代创新。

比如“生态理念”看似是很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把培育产业当作呵护树木成长一样,给予阳光、雨露、土壤,塑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2021年以来,安徽聚焦十大新兴产业以及“新三样”等产业发展的需要,组建并动态调整了“10+1”新兴产业推进组和工作专班,谋划重点产业的“施工图”,每个专班由一位省级领导总负责,一个省直部门牵头,并把相关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研究机构、基金机构等资源整合进来,突出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在条块两个层面构建了“专班吹哨、部门报到”和“市县有求、专班必应”机制,使得相关工作能够系统化设计、扁平化管理、高效率推进。

省级领导“挂帅出征”,带头会见企业家、投资人、创业团队,顶格倾听企业意见建议,顶格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近两年省领导拜访和会见客商7000多人次。

省直部门“扛起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行业必须管融资”的要求,“双招双引”工作由过去“市县求着省里办”转变为现在“省里推着市县干”。

市县基层“主动出击”,“一把手”至少拿出1/3精力抓招商、引项目,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等一系列举措。

招引资本,更会善用资本。在实践中,安徽用资本的力量赋能,推动实现项目与资本相互耦合、彼此成全。

比如,安徽改变过去财政资金直接支持产业发展的低效方式,以十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为主体,以国资“6+1”基金为协同,以“一产业一基金”为模式,布局组建了总规模300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拿出最大诚意邀约全球高端市场化基金来皖落地,更多支持投早、投小、投科创,“基金丛林”加速成型。

平台思维集聚资源,推动“政府所需”与“市场所盼”精准对接。

什么是“平台思维”?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造枢纽平台、整合资源要素、建立内在关联,让各类资源各得其所。

以会为媒,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主动对接中投公司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国际化基金,一个个合作愿景“全景式”打开。

借助"外脑",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在市场资源掌握和产业生态熟悉的优势,我们将于2023年举办国际商协会大会,并实施"徽商回归"工程。同时,我们将发布10个安徽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加强与戴德梁行、赛迪顾问、华略智库等国内外知名智库的合作,激活市场化招商力量,链接全球资源,导入优质项目和人才。在本次大会中,我们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协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我们将与国内外知名智库合作,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发布权威报告,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经济数据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长远实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安徽制造业投资在疫情期间、疫后经济恢复以及今年一季度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增长趋势。这种增长曲线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也让人感到振奋。

安徽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大国制造业做出贡献,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