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与城市中的老年群体相比,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更容易被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和社区生活所边缘化,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隐形人”。许多农村老人抱持着“不愿给子女和社会增添负担”的心态,往往羞于或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需求。为了确保这些农村老人的潜在需求得到关注和满足,上海郊区的许多地区正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此地,我和我年逾六旬且身患残疾的儿子,生活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84岁高龄的孙阿婆,作为首位入住者,与儿子一同搬入了金山区枫泾镇第二敬老院特别设立的“老养残照护单元”。这一单元的建立,旨在满足农村老人的特殊需求,敬老院积极探索并推进了“老养残”家庭的帮扶方案。通过建设这一照护单元,老年人与残疾子女得以在同一养老机构内共同居住,享受到专业、贴心的照护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青浦区则持续推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把专业养老院“搬”到老人家中。

上午10时,青浦区赵巷镇佳福雅苑小区内,来自崧华养护院的社工正在对老人进行认知训练。社工围绕老人感兴趣的内容开展针对性认知干预,有效缓解老人的症状。“我就像‘家庭管家’,会统筹协调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确保各项服务送达老人家中。我们还协调专业护理员定期上门,协助解决家庭清洁问题,并提供助浴服务。”崧华养护院工作人员李雨雨说。

更多时候,农村老人的需求非常隐蔽,许多工作手势要在实践中慢慢调整,才能提供精准服务。

以适老化改造为例,这项工作在城乡存在很大差异。城市房屋多为楼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空间有限;农村房屋多为独栋住宅,空间宽敞但结构不统一,需要根据具体户型提供改造方案。崇明区民政局副局长沈菊说,近年来,崇明区民政局已整理出一份崇明老人的“改造需求清单”。

“我们发现,有些功能在市区很受欢迎,但崇明老人不太需要,比如带烘干功能的毛巾架,崇明老人多觉得浪费电,让毛巾自然阴干即可。另外,由于农宅普遍较大,所以加大的防滑垫、沿着楼梯铺设的防滑扶手以及触手可及的报警器等,都比较受崇明老人欢迎。”沈菊说。

近年来在沪上各街镇兴起的“社区食堂”,在崇明也有适配老年人的版本。近日中午,在崇明区新河镇富盛生活广场地下一楼的“新禾社区食堂”内,厨师正忙着烹饪当天中午的菜品,有百叶包、清蒸鱼块、红烧冬瓜等。食堂里堆放着数个大号红色外卖箱,上面贴着“新舟居委”“井亭村”等名称,工作人员迅速将餐盒打包装箱。

今年5月份,这家食堂正式对外营业,其主要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它负责为新河镇南部10多个村居供应营养餐食,每份助老外卖的价格为7元,包含1份大荤、1份小荤、1份蔬菜、1份汤和1份米饭。新河镇副镇长许然美表示,目前食堂的日均送餐量约为500份。记者在食堂供餐窗口前的白板上看到,上面详细记录了各个村居午餐和晚餐的订单数量,以及老人们的特殊饮食需求。例如,“天新中午饭和晚饭有2位老人不吃海鲜”,“金桥村有2位老人不吃鸡肉,其中有一位老人不要豆制品”等。这些细致入微的记录,体现了食堂对老年人饮食需求的重视和关怀。

崇明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虽然城乡社区食堂均为服务老年人的重要场所,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城市地区,老年居民通常居住得较为集中,社区食堂设立在小区附近,使得老人们只需下楼短短几步路即可轻松用餐。而在农村地区,村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即便在某个固定地点统一提供餐食,对于许多老人来说,仍存在不便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