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农村的老年人们普遍对故乡和自家的老宅怀有深厚的眷恋之情,他们在养老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离乡土”愿望。为此,上海市特别制定了《上海市“颐美乡村”养老服务提升计划(2024—2026年)》,旨在全面统筹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该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让农村老人能够“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宜居乡村环境,以满足他们对于养老生活的美好期待。

目前,上海郊区多个地区在农村养老“就地养老”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众多乡村通过将宅基地房屋改造为养老设施,采取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农民的收入,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将经济和养老功能融入宅基地,有效激活了乡村资源。

早在2014年,奉贤就在全区范围内建设睦邻“四堂间”,把闲置农宅改造成老年人的“饭堂、客堂、学堂、厅堂”。后来,奉贤区依托宅基地流转归并,打造“四堂间”的升级版——“青春里”养老社区,探索为动迁后“上楼”的老人建造公寓。

近年来,奉贤区在“四堂间”和“青春里”的基础上,又升级打造“椿萱庭”项目。“椿树”长寿、“萱草”忘忧,“椿萱庭”意为长寿忘忧之地。相较于“四堂间”和“青春里”,“椿萱庭”在服务方面更全面规范:由闲置农宅改造的项目点位建筑面积在300到500平方米之间,配置5到10个适老化改造房间,还配备2到3名本村照护人员进行日常管理;除了助餐和各类公益服务,“椿萱庭”还有助浴房、共建菜园和户外活动场所等;收费标准也在老人承受范围内,让老人“住得起、住得近、住得惯”。

在青浦练塘太北村“金秋家园”养老服务中心的院落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打牌,笑声此起彼伏。太北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80周岁以上老人有近200位,面对突出的养老需求,村里引入第三方公司盘活30多座农宅,打造“金秋乡宿”等文旅项目,用乡宿旅居产生的收益反哺本村高龄老人,“金秋家园”养老项目应运而生。“我们为全村112位8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还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打牌、下棋、听戏、做手工等活动的场所。”太北村党总支书记张欢峰说。

养老“不离乡土”,最理想的情况是对农宅进行适老化改造。随着今年4月《关于优化推进本市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本市老人迎来了居住环境改善的新契机。

“本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若有意向,均可申请适老化改造,通过‘随申办’即可线上申请,也可到所在村居申请。申请成功后,专业服务商会上门评估、入户安装。部分老年人还可获得不同比例的补贴,最高金额不超过每户5000元。”崇明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吴卓妮说,今年,崇明已有3000多户老人申请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居住在崇明区堡镇彷徨村瀛北619号的顾汉芳女士,今年已经81岁高龄。近期,她家中刚刚完成了全面的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顾女士原本居住在二楼,她的卧室与厕所之间还设置了一个储藏室。然而,75岁的老伴由于身患认知障碍症,夜间起夜时常常找不到回卧室的路,甚至有几次险些摔倒。在顾阿姨向我们表达了对适老化改造的迫切需求后,我们迅速行动,安排了专业的服务商上门进行评估。如今,改造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为顾阿姨和老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彷徨村党总支副书记邱利超对此表示:“我们非常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顾阿姨的需求得到了及时响应和解决。”

记者实地探访了顾汉芳的家中,发现经过精心改造的房间坐落于一楼。尽管空间不算宽敞,但内部设施却相当齐全。床脚处设有洗衣机,床边还安装了便于起坐的可伸缩扶手。厕所与淋浴间紧邻卧室,配备了恒温淋浴器、舒适的沐浴凳以及智能马桶等现代家居设备。顾汉芳感慨万分:“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装修完成后,我觉得房间灯光有些昏暗。我向村里反映了这个问题,没想到村里立刻派人重新安装了灯具,这种贴心的服务真的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