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劳动力的流动,众多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空巢和独居老人。这种情况下,家庭对老年人的养老支持能力减弱,不仅让老年人在生活上缺少照料,还加剧了他们精神上的孤独感。

此外,众多农村老人因子女无力赡养,对养老观念保持传统看法,对养老机构持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他们觉得“入住养老机构等同于子女不孝”,认为这是件“有失尊严”的事情。

许多农村老人因家中照护不周,内心抗拒入住养老院,因而承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家住崇明的朱秀娟,此前长期在女儿家养老。由于年届耄耋,为避免发生意外,她女儿出门前常将她关在房间里。“起初我还看电视,后来不看了,太憋闷。饭也不爱吃,觉也不想睡。女儿问我怎么了,我说我突然‘活不来’了。”

朱秀娟一度特别烦躁,想出去走走,女儿发现她的意图,把她所有的鞋子都藏了起来。“有一天,女儿出门后,我拼命弄开房门,翻箱倒柜找到一瓶‘老高粱’,一口气喝了大半瓶。喝完就不省人事了,女儿回家后发现我躺在厕所里。”朱秀娟告诉记者,她和女儿抱头大哭一场,“哭完后女儿说,我送你去敬老院吧?我说好。”

今年5月,朱秀娟住进崇明区新河敬老院。她发现,以前坚持的一些观念似乎经不起推敲:在家养老并没有她想的那么“自由”“有面子”,住进敬老院似乎也没有那么“不自由”。“这里有很多老年人可以一起聊天,能出去散步,还有各种活动,护理员还经常搂着我拍照。在这里,我心气顺了不少。”

朱秀娟在敬老院的朋友、86岁的朱明兰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敬老院一定比不上家里,住进新河敬老院后发现并非如此。“这里自由度很高,服务也贴心,饭菜咸淡、种类可以自己选,早餐有烧卖、馒头、煮蛋等,以前在家里只能顿顿喝粥。”尤其让她感动的是,老伴去世后,她哭瞎了眼睛,平时生活多有不便,“但护理员特别贴心,一进房间就摸摸我的耳朵,所以只要有人一碰我耳朵,我就心定了,知道是护理员来了,比在家里还放心”。

和很多农村老人的认知不同,事实上不少农村敬老院自由度很高。新河敬老院院长秦忠旋表示,该院平日对外开放,院外老人随时可参观体验,随时可入住。崇明区民福养护院院长沈忠娣说,院内部分老人采用“候鸟式”入住法,冬天住一段时间、夏天住一段时间,春秋天回家住;逢年过节子女回家团聚时,也可将老人接出去团聚。

为了帮助农村老年人消除对养老机构的误解,关键在于转变他们的观念。在本年8月份,上海地区超过200家养老机构共同对外开放,此举旨在提升公众对养老机构的认识,并破除由传统印象引发的误解。

例如,在青浦区赵巷镇的崧华养护院,18位市民代表于8月20日上午莅临该院,全面体验了这里的养护服务。在这里,他们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练习八段锦、体验漆扇制作、享受互联网医院线上会诊等,每一项都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而在夏阳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市民代表们与院内的老人们一同拿起针线,共同编织出精美的镂空杯垫,共同感受着幸福而充实的晚年生活氛围。“这里的活动真的非常丰富,我感觉住在这里非常开心!之前的误解也在这愉快的体验中烟消云散了。”参与活动的老人蔡东荫由衷地分享了他的感受。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