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在繁华的上海市漫步时,一定会注意到那些挂着“黄山菜饭骨头汤”招牌的门店。这是黄山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经营,在上海滩创造出的独特的快餐品牌。

一份菜饭,展示了老乡们努力拼搏的身影。

在11:00左右,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镇樱花路841号,有一家挂着“徽州菜饭”石楠路店招牌的小店,这家店的老板是汪国军,老板娘是贺冬梅。他们已经开启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正在为来店用餐的客人准备丰富的美食。

1975年出生的汪国军来自休宁县渭桥乡下坞村,16岁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曾在浙江南浔做木工,在深圳电子厂当工人。2005年,听说族亲汪荣发在上海开骨头汤店很赚钱,于是来到上海浦东。初在三林镇,后到周浦镇,再至花木镇。一步步走来,生意日渐兴隆。目前的石楠路店,因紧邻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生意颇为红火。每天有三四百份的销售份额,高峰时可达六七百人,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汪国军的哥哥汪国斌也在上海开骨头汤店,他的店在浦东三林镇金豫路450号,与汪国军的店不过10几分钟车程。他2004年来上海,属于较早一批开骨头汤店的休宁人。如今他的儿子也已独立门户,在浦东新区张江镇开了一家店,实现了黄山菜饭骨头汤店的家族传承。

汪国军说,目前黄山人在浦东地区开的骨头汤店至少几百家,他家族亲戚就有几十人之多,下坞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上海从事骨头汤生意。

前述汪荣发也是渭桥人,他是最早来上海开黄山菜饭骨头汤店的休宁人。2000年之前,他一直在家乡从事木材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在上海做餐饮很赚钱,于是和妻子来到上海,先是在龙漕路地铁口租下一个小门面做小吃,一年下来能挣两三万元。

“2003年7月,我和妻子盘下老板转让的菜饭骨头汤店。”汪荣发说,尽管当时的菜饭骨头汤只有简单的4个菜品,每份售价也只有5元钱,但这种快餐很适合快节奏的上海人,生意好得出奇。汪荣发在上海发了财,轰动了全村,许多亲戚和朋友都动了心。2004年春节一过,汪荣发便带着亲戚到上海开了第二家菜饭骨头汤店。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村民带村民,他们村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上海,上海这座大都市的黄山菜饭骨头汤店也如雨后春笋,越开越多。

一个行业:近万人创业大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休宁人在上海从事骨头汤行业有数千人,2000多家,产值数亿元。赢利多的达百万元,少的也有20万元左右。

一份只需10几元的菜饭骨头汤因味美、快捷、经济和营养而扬名上海,成为当地普通工薪阶层首选的快餐,一些经营出色的店生意甚至好过同业态老品牌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等。

随着黄山菜饭骨头汤的品牌渐响,其产业外延也在扩大。休宁驻沪流动党支部书记查正稳开的骨头汤店在苏州。他自豪地说:“一开始是渭桥人,后来五城、溪口、流口镇的村民也加入进来,一开始在上海做,现在已延伸至苏州、昆山、无锡、杭州、宁波、南通、常熟等江、浙、沪地区,黄山菜饭骨头汤产业还带动了黄山老家的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在“食客天下”的大上海,黄山人把一碗菜饭骨头汤做成了品牌度极高的中式快餐品牌,足以说明新一代徽州人特有的美食天赋和吃苦耐劳精神。

据市政府驻沪联络处介绍,目前我市在上海打工或创业的人数约8万,60%以上从事服务业。其中,经营骨头汤店的黄山人近万人(休宁人占90%左右),全上海的黄山菜饭骨头汤店总计2000多家,产值数亿元。

一个品牌:还需要创造创新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黄山菜饭骨头汤目前的经营模式多为夫妻店、家庭作坊式,缺少统一的门头标识、店面形象、菜品标准、服务模式,随着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菜饭骨头汤的市场竞争力有转弱的趋势,全行业也有萎缩的迹象。

汪国军属于有头脑的那种,在经营的同时也在想着如何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市场有竞争,发展要创新,黄山菜饭骨头汤要做强还需要创新。”汪国军说,“要形成统一的标识、制定统一的标准、塑造统一的品牌,抱团发展、区域发展,真正把黄山菜饭骨头汤做大做强。”

查正稳先生认为,黄山菜饭骨头汤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下一番大气力。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支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服务,鼓励从业人员规范经营,提高菜品质量和的服务标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创新和发展,提高黄山菜饭骨头汤在上海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有这样,黄山菜饭骨头汤才能在大上海更加受欢迎,并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

从2003年的第一家到2022年的2000多家门店,黄山菜饭骨头汤在上海创造出了一段不寻常的舌尖奇迹。从最初的夫妻店到如今近万人,年销售额从当初的十几万元增长到现在的数亿元。一份在上海兴起的黄山新快餐,成为新黄山人续写徽商精神的新篇章。黄山菜饭骨头汤在上海市场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离不开业界的努力和付出。从黄山菜饭骨头汤第一家门店的诞生,到如今2000多家门店的规模,这个品牌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