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当前气温回升,雨水滋润,正是野蘑菇生长的旺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野生蘑菇在6月至9月份是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然而,虽然野蘑菇外表诱人,但其中一些蘑菇却存在着致命的毒素,一旦误食,就会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在我省的南部山区,许多居民都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因此经常会出现因为误食毒蘑菇而导致中毒的事件,这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尽管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的警示和提醒,但仍然会有因为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

毒蘑菇是指那些含有对人类有害生物活性成分的蘑菇。

一、毒蘑菇,也被称为毒蕈或毒菌,是一种大型真菌。由于其含有有毒物质,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毒蘑菇的种类非常丰富,分布非常广泛。

二、识别毒蘑菇常常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鲜亮蘑菇有毒,黯淡无色蘑菇无毒。

误区二:蘑菇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或禽类粪便中有毒;蘑菇生长在清洁的地方,如松树下,则无毒。

误区三: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

误区四:蘑菇变色有毒性,与银器同煮,葱蒜米同煮,色泽不变则无毒。

三、毒蘑菇中毒后有哪些表现呢?

不同的蘑菇所含的毒素不同,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的毒素不同,作用的目标器官不同,造成作用的种类、程度也各不相同。再者,一朵蘑菇里的毒素可以有很多种;多种蘑菇中也可存在一种毒素。其中毒的临床表现可从轻微的肠胃不适表现开始,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到脏器的严重损伤甚至死亡。根据中毒症状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光变应性皮炎型、横纹肌溶解型等。

1.胃肠炎型:此类型中毒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伴有头晕、头痛、全身无力等症状。

2.神经精神型:除了有胃肠炎的表现之外,还有一些症状表现如,精神亢奋、精神错乱、精神抑制,或出现幻觉、狂笑、手舞足蹈,或如醉酒状态,喜怒无常,或似梦非梦的境界,患者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幻想,重症者则可出现抽搐、昏迷等。

3.溶血型:常表现为尿少、无尿、贫血、休克等。

4.肝脏损害型:初起时表现为胃肠道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36—48小时后因毒素大量破坏红血球而迅速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肝区疼痛、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这一症状在死亡率极高的中毒事件中,具有极强的危险性。

5.光变应性皮炎型:当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使人体细胞对日光的敏感性增强,从而在日光照射的部位出现皮炎、红肿、发热如火烤样、针刺般的疼痛等症状。

6.横纹肌溶解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四肢酸痛等症状。

四、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1.为了确保安全,应避免自行采摘野生蘑菇,除非您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菌类专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

2.应避免私自售卖和购买野蘑菇,要确保从可靠的供应商或商店购买蘑菇。

3.不要仅凭蘑菇的形状、颜色、气味来判断其是否有毒,因为有些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在外观上可能极其相似。

4.了解本地的有毒蘑菇,学习识别你所在地区常见的有毒蘑菇种类,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5.购买可食用的蘑菇,应正确处理和彻底烹饪,要炒熟煮透,不要急火快炒。

6.在享用蘑菇时,建议避免同时饮酒,因为酒精可能会加速毒素的吸收,从而加剧中毒的风险。

7.加强宣传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市民采摘、误食等现象,提高市民对野生蘑菇潜在危害的认识。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以免毒蘑菇危害身体健康。

五、怀疑自己或他人误食了毒蘑菇,应立即采取怎样的应急处置措施?

1.如果正在食用蘑菇,应立即停止食用,并保存未食用完的蘑菇样本。有共同进食者已出现症状,未出现症状者也要就医。

2.毒蘑菇中毒发病急、症状凶险、死亡率高。催吐是最常用的自我急救方法,让中毒者服用大量温开水后,用筷子或手指压迫舌根部,刺激催吐。如果中毒者已经出现意识不清或昏迷,不可实施催吐,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误吸或窒息的发生。

3.立即前往就近医院或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紧急医疗救助。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尽量让中毒者保持清醒,如果出现呕吐时,应取侧卧或头低位,避免呕吐物进入气道,造成误吸,甚至发生窒息。

4.到达医院后,请务必向医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食用的蘑菇种类、数量、摄入时间以及目前出现的症状。条件允许,请尽量提供蘑菇样本,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鉴定,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5.医生在处理毒蘑菇中毒时,会依据中毒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中,尽早、彻底地洗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可以帮助降低毒物的吸收量。洗胃可以通过清除胃中的毒物,避免毒物进一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减少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此,对于毒蘑菇中毒的患者,及时采取洗胃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6.在患者接受医疗救治后,需要持续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并遵从医生的指示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指导。

为了避免误食有毒蘑菇,我们建议市民不要擅自采摘和食用野蘑菇。如果不幸误食了毒蘑菇,应该立即就医,并且尽量提供毒蘑菇样本,以便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