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合肥市蜀山区在2023年以地区生产总值1401亿元、同比增长5.9%的成绩,实现了跨越百亿元台阶的目标,并且经济总量连续3年实现了跨越。同时,该区在全国百强区的名次也晋升至第14位。这些成就展示了该区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

近年来,蜀山区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科大硅谷和中国环境谷双谷联动的发展格局。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科创企业集聚涌现,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安徽省城区首位,在全省创新地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合肥市蜀山区拥有高等院校29所、科研院所162个、研发平台178个,聚集了超过10万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学生。在这个区域,蜀山区以“全域科创”建设为抓手,致力于聚集高端人才,推进“科大硅谷”和“中国环境谷”两个发展平台,实现双“谷”联动,聚集创新力量,汇聚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跑出了“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合肥市蜀山区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科大硅谷”平台中,聚集了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我们始终坚持科创立区,持续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蜀山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位于“科大硅谷”的安徽科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材料、新器件及整机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批赋权试点持股企业,该公司自2022年10月入驻“科大硅谷”后,依托平台创新资源与政策支持,已研制出数十种气凝胶系列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

“蜀山区为我们提供了包括场地、资金在内的多方面扶持,尤其是为企业产品开放了应用场景。”安徽科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尚权说。

据统计,仅2023年,蜀山区就与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97项,新成立企业36户。

依托产业集群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环境谷正成为全国知名的节能环保技术策源地和远近闻名的“环境医院”。谷内聚集企业自主研发的一项项专利技术、一套套高精尖设备,能为环境“体检”,并制定“诊疗方案”。这些节能、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等环境领域的科技成果,以及典型的环境治理技术方案,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安徽环保产业集群的先进样板、合肥市节能环保产业的主战场,“中国环境谷”依托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把“铺天盖地”的种子企业培育为“顶天立地”的经济支柱,走深走实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之路。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集聚以阳光电源(零碳基地)、泰禾卓海、蓝盾光电等为代表的环境领域重点企业400余家。2023年,中国环境谷营收突破450亿元,拥有30多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发展成为从环保技术研发到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到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去年以来,‘中国环境谷’先后开展了‘巢湖综合治理’‘含氟废水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各类场景对接会数十场次,向外推送环境谷集群的优秀技术、产品和方案供给,打造‘中国环境谷’品牌影响力。”蜀山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从2019年首次进入千亿城区,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以全省第一名次上榜“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蜀山区始终保持稳健增长的蓬勃态势。

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蜀山区坚持不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科创即产业,重点围绕“2+3+N”产业布局开展攻坚行动,打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全省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产业高地,做大做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和软件信息、创意文化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构建“投促中心+招商公司+项目推进办”三位一体的招商体系,旨在瞄准省市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优质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注重涵养创新企业丛林,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积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完善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龙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根基的企业生态格局。通过三位一体的招商体系,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最优厚的政策和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我们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助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并产业化,包括人才赋能、金融赋能、场景赋能和服务赋能,推动科研成果在区内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创造一流的创新环境,让蜀山不仅成为科技成果的萌发地,更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蜀山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域科创2.0”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更加紧密融入科大硅谷整体格局的基础上,将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统筹好各方主体,致力于打造“全域科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