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日,在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分享会的舞台上,法国音乐剧演员洛朗·班以独特的秦腔音韵演绎了经典曲目《凤凰台》,其字正腔圆的中文发音和深厚的戏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在中文原创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成功塑造了葛老这一角色的洛朗·班,通过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精彩演绎,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艺术才华,更生动地印证了中国音乐剧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和魅力。

这场盛大的国际音乐剧交流活动,汇集了来自中外的众多行业领军人物,其主题为“链接世界舞台,融合产学创新,共谱中国音乐剧新篇章”。这一主题鲜明地描绘了中国音乐剧从最初模仿国际知名IP到如今逐渐形成独特本土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正如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所言:“20年前,我们主要引进的是原版剧目,而现在,我们的原创作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更多国际同行的关注。”这句感慨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普遍认识。这一积极的转变,不仅源于中国音乐剧从业者对本土文化根源的执着坚守,还得益于国际同行的助力以及宝贵经验的借鉴。

近年来,中国音乐剧从“跟跑”到“并跑”,在产业、艺术、人才三方面持续探索,为站上国际交流舞台的音乐剧中国表达筑牢根基。

回溯产业起步阶段,水土不服问题突出。“2011年是中文版音乐剧元年。”马晨骋回忆,当年上海文化广场落成,文广演艺集团筹备68场《妈妈咪呀》中文版开幕演出,开票首日仅售出7张票。即便该剧后来以全国24城400余场巡演、8000万元票房开启产业化之路,核心仍依赖国际IP框架。2012年筹备中文版《猫》时,全中国几乎找不到百老汇式唱、跳、演全能演员。这些经历让从业者清醒:唯有扎根本土文化,才能打破对国际IP的“复刻依赖”。

如今,认知已转化为艺术实践。资深导演周小倩强调:“中国戏剧舞台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做凝练节制、意境深远的舞台剧,即便用全媒体技术,也需把握好度与效。”她特别指出戏剧与影视的本质区别。“戏剧是‘活人演给活人看’,面对面交流是最大魅力,唯有让演员充分施展风采与功力,戏剧魅力才会永存。”在她看来,当下音乐剧虽发展快,高颜值演员易吸粉带票房。“可音乐剧的基石始终是剧本台词、表演、唱歌的硬功夫。演员需经青涩、表演痕迹重、与角色融合三阶段,才能从‘自我’走向‘角色’。粉丝花钱看剧是为了高标准演出,不愿提升专业能力的演员走不远。”

人才培养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提出了“教创演研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一个独特的教育生态系统。到2025年,上海音乐学院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英国MTI(音乐剧国际剧院)官方教学版授权的高等院校。音乐戏剧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等多个院系的师生共同参与,精心编排了音乐剧《泰坦尼克号》,挑战了126个角色和50余首唱段的高难度制作。在音乐剧节的闭幕式上,该剧的音乐会版以其震撼人心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的喝彩,不仅展示了我国音乐剧教育从单纯技巧学习到深入逻辑掌握的巨大进步,也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推动创作,创作带动产业”的发展路径。

2025-10-22 07:4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