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粮食是支撑国家民生和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粮食生产是其中的一环,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收益和国家安全的因素。

在2023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总产量达到了830.16亿斤,比上一年增加了10.14亿斤。

近年来,中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提高农民抵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目前,安徽全省已经实现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这是袁成刚介绍的一个成果。袁成刚表示,对于那些中央政策未覆盖的非产粮大县,2022年开始安徽省将实施地方粮食作物补充保险,通过“中央基本险+地方补充险”模式给予支持。这种模式将中央基本险和地方补充险的保障程度叠加,从而实现了保障程度与产粮大县完全成本保险基本一致,从而实现了“同种粮同享受”的目标。这种地方粮食作物补充保险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农民抵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安徽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种粮大市宿州,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左右。

“2021年宿州市出具了全省首单玉米完全成本保险;2022年、2023年分别承保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收入保险1211.1万亩、1261.9万亩,为全市120余万户提供200亿元风险保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宿州监管分局局长庞军说。

据悉,过去物化成本保险只保障种子、化肥等投入,而完全成本保险包括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等,基本上能覆盖每亩地成本投入的80%。

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李翔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粮食作物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转化,2022年将水稻、小麦、玉米的每亩保额提高到1000元、860元、700元,覆盖了全部物化成本、土地流转成本和人工成本,保障水平最高可达到粮食种植收入的80%。”

在记者的随机走访中,不少种粮大户笑言,“买保险就是为了抵御风险,如今不用动员,我们每到生产季都自觉投保”。

眼下,安徽还在不断探索粮食作物商业性补充制种保险。

李国庆,池州市东至县人,在香隅镇老虎岗村承包了1230余亩水稻。

“我们这紧邻长江,一到梅雨季就怕发生洪涝灾害。”2023年,李国庆做了当地“吃螃蟹”的人,签约池州市首单商业性水稻种植暴雨巨灾指数保险,“在一定时间内,只要这的降水量达到合同约定的数值,国元保险就能按照规定对我进行赔偿。”

相较于传统水稻种植保险,商业性水稻种植暴雨巨灾指数保险是以承保地区所属县(区)气象局发布的降水量为标准, 一定时间内,降水量达到合同约定的数值,即可触发理赔。这款保险可有效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最大化提升理赔时效,切实解决传统农险保险“查勘难、定损难、及时赔付难”等问题。

粮食产量因自然灾害减产歉收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水稻种植的直接物化成本较高,同时收益不确定性较大。据国元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维护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该公司从最初的水稻种植基础保险开始,并创新开展了商业性水稻育秧、育秧大棚、水稻完全成本以及水稻种植暴雨巨灾指数等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的创新,努力构建了多层次、全流程的农险风险保障体系,为广大的农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帮助,助力他们多种粮、种好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巢湖监管分局局长陆勇在介绍时指出,针对传统作物开发新型保险产品可以保障作物生长全过程。例如,针对江淮地区主粮作物水稻在收割期易遭受“烂场雨”的风险,我们推出了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截至2023年10月末,辖内共有290户水稻种植农户为22万亩水稻投保该险种,保费收入1152.24万元,保障金额6591.65万元。这种新型保险产品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保障,也使得金融行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未来,安徽将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