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关龙的意象和文化,一直为百姓喜闻乐见。龙年将至,我市各地积极策划观光旅游、民俗体验等文旅活动,营造“就在徽州过大年”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些活动中,不少以“龙”为主要元素的民俗活动将会出现,市民将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龙文化,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我市将举办一系列以龙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如龙灯舞、龙抬头、龙祈福等。这些活动不仅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龙文化,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徽州板凳龙是一种传统的龙舞表演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的徽州地区,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多地少,水旱灾害频繁,因此人们常常会祈求龙神的庇佑,希望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地都会举办徽州板凳龙舞表演,以祈求新年顺利、镇压灾害。表演队伍由数名舞者组成,他们身穿龙袍,头戴龙帽,手持龙珠,舞动起来,龙影翻飞,精彩绝伦。

据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负责人张光武透露,日前该村计划安排两场徽州板凳龙演出活动。第一场演出将在传统节日元宵节那天举行,地点在本地的特定地点;第二场演出则初步安排在农历正月十一或十二那天,地点位于县城。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休宁县便开始积极挖掘、收集、整理徽州板凳龙的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传统舞蹈在传承过程中也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2021年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休宁县申报的龙舞(徽州板凳龙)成功入选扩展项目名录。这一项目的入选不仅意味着它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也意味着它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及其文化,源于图腾而超越图腾,集文化、考古、艺术、体育等于一体,源远流长,赓续数千载,现已发展成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徽州板凳龙,传承了中国龙文化的文脉,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作为徽州板凳龙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光武从2005年起就开始参与舞板凳龙活动,每次表演都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近年来,他带领村民开展徽州板凳龙表演,活态传承、活化利用徽州板凳龙,并积极向外推介、宣传,推动徽州板凳龙走向世界。

舞龙踩街再现荣光

忆起2022年9月5日,姚金成心潮澎湃。当晚的屯溪区新江村,锣鼓喧天,沉寂40年的新江板龙,涅槃重生,翩然起舞。所到之处,烟花闪烁,流光溢彩,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彰显盛世华章。

据屯溪地方志等资料,板龙接板成龙,每块板长约6尺,宽约8寸,上面安放彩绘龙身,内有3支红烛。旧时屯溪舞板龙,在奕棋水碓巷、新潭资口亭、屯溪河街等地盛行。

年逾5旬的姚金成,是新江板龙的传承人。他说,新江板龙起源于清,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旧时,新江村每年组织舞板龙,元宵节还有舞到屯溪河街的习俗。上世纪80年代初,此项民俗表演中断。

从部队退役返乡后,姚金成找到村里的老艺人,学习板龙制作技艺和舞龙动作。目前,他熟练掌握新江板龙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并加以改进和创新,使板龙更加轻巧灵活、通透明亮。2008年,屯溪舞龙入选市级非遗。

为更好保护、传承、弘扬新江板龙文化,姚金成收徒3人,悉心传授制作技艺和舞龙技艺。其中一徒年仅30岁,凭着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积极参与新江板龙表演,用心记录纸扎、彩绘过程和寻访老艺人的点点滴滴,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盘绕,伸展,再盘旋……2023年2月,屯溪举行非遗民俗节暨元宵踩街活动,新江板龙受邀参演,迎来高光时刻,舞出徽州民俗的独特魅力,舞出黄山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龙年将至,踩街活动又将上演,姚金成期待再现荣光。

过年回家也想舞龙

修补龙头骨架,重新糊上皮纸,画上吉祥图案,写上吉祥语句,加以彩绘装饰,寄予美好愿望……持续近1个月,程磊带领村民完成龙灯修缮。日前,他告诉记者,近期正在组织排练,准备过些天参加当地的民俗表演。

作为黄山区永丰乡永丰龙灯会的传承人,程磊介绍,永丰龙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由龙头、龙身、龙尾、灯牌等组成,集书法、绘画、雕刻、剪纸、扎制、糊纸等多项技艺于一体,是一种大型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程磊说,他的外公是舞龙的老把式,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老人扎龙灯。2011年,程磊退伍返乡后,他找来篾匠,根据老人们的记忆,遵照古式复原龙头骨架,让龙灯重新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照亮人们心中的幸福。

2020年,黄山区永丰龙灯会入选市级非遗。近年来,每有重大节庆活动,当地举办龙灯会,程磊都担任总指挥,从龙灯制作到锣鼓节奏,从组建队伍到训练排演,他事无巨细、件件用心。

程磊说,舞龙动作大、花样多、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早年舞龙队伍多由二三十岁的青年组成。后来,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龙灯停演多年。不过,近年状况有所好转。

“其实,有不少年轻人还是喜欢这项民俗表演的。我们排练的时候,他们就录视频、发抖音。”程磊说,“村里有在外的年轻人看到了,就在下面发评论说,过年回来也想参加舞龙。”

再来一场龙舟竞渡

祁门县芦溪乡芦溪村,一叶龙舟静静躺在操场上。戴永忠说,龙头、龙尾、龙骨和龙桨都收在仓库里。“已经有好几年没参加龙舟赛了。”话中带些遗憾,但看得出激情仍在他体内澎湃。

“2010年,我首次参加县里的龙舟赛,我们芦溪村和奇口村各出一支龙舟队,在阊江里进行比赛。”戴永忠说,“这是一项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我是领桨手,负责控制好划桨的频率。”

2011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年,我市举行全国龙舟邀请赛暨黄山市首届新安江龙舟比赛,戴永忠作为祁门龙舟队选手参加比赛。此后,他还连续参加了近10年的龙舟赛,每次参赛前都在倒湖集训1个月。2015年,祁门县龙舟竞渡入选市级非遗。

“刚开始前几年,队员中40多岁的人居多;后面几年,很多在35岁左右,还有二十七八岁的。”年已48岁的戴永忠表示,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龙年将至,戴永忠渴望龙年里再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龙舟赛,在绿水青山间,在“咚咚咚咚”的鼓点声中,劈波斩浪,击桨竞逐,展现黄山人民凝心聚力、锐意创新的精神面貌。

齐心同绘龙年祥瑞

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方劲松表示,我市有9项与“龙”有关的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徽州板凳龙外,其余8项分别为传统舞蹈屯溪舞龙、龙凤呈祥(板凳龙),民间文学斩尾龙挂纸风暴,传统技艺草龙扎制技艺、民间龙灯扎制技艺,传统体育龙舟竞渡,民俗永丰龙灯会、蜀源草龙,均为市级非遗。

我市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板凳龙等非遗民俗与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观光旅游、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实现活态传承,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徽州区蜀源村的蜀源草龙传承人鲍继表示,现在有许多文化和旅游活动正在邀请蜀源草龙参加表演。为了推广蜀源草龙文化,该村还开发了小草龙的文创产品,由村里的非遗传承人制作。这些文创产品颇受游客的欢迎,有些家长甚至购买了它们来给孩子玩耍。

近几个月来,我市各区县结合春节和季节时令特点,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为主题,策划了150多项主题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包括非遗体验、民俗展演、年节美食、村晚灯会、踏青赏花等,旨在全力营造徽州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黄山市的多个乡村地区都舞起了中国龙,其中以黄山区冈村舞草龙、徽州区蜀源村舞草龙和休宁县右龙等村的舞龙活动最为著名。此外,祁门县文堂村也组织了一次舞龙活动,让村民们在欣赏烟花的同时感受舞龙的魅力。除了乡村地区,黄山市的九龙瀑景区和徽州区唐模景区也分别进行了龙鱼灯制作和迎草龙送龙神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黄山市地区深厚的龙文化底蕴,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通过组织这些文化活动,黄山市各地文旅活动呈现出“龙”重登场的景象,让更多市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龙文化,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