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提起龙,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关于这个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和中国民族的象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传说和存在方式更是引人入胜,深受人们喜爱。此外,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紧密与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2024年即将到来的甲辰龙年,安徽也与龙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与龙有关的传说和地名。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和尊荣,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在中国各地,龙成为了地名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根据安徽省民政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含有“龙”地名的地方达到了7671处,涉及到交通运输设施、水力、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与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以及陆地水系和地形等各个方面。这些地名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安徽省,许多地名都和龙有着密切的联系。

安徽省含有“龙”地名的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是安庆市、六安市和合肥市,分别有1430处、1163处和661处。此外,安徽的许多地区也含有“龙”地名的传说或由来。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的大龙山是一处著名的含有“龙”地名的自然景观。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因此得名大龙山。据说大龙山在古代曾经是一條巨龙,后来因为与一场雷雨天气对抗而形如卧龙。除了自然景观,安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也含有“龙”地名的传说。

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南部的龙湖地名来源说法不一,有说因湖面向北伸入宿松境内,三面环山,湖岸外形似龙,故名为龙湖,也有传说古为陆地,因东海龙王行错雨,沉设为湖泊,故名龙宫湖,也称龙南湖,明初改称龙湖。

位于蚌埠市东部的龙子湖区是安徽省唯一名称中含“龙”字的行政区域,因境内龙子湖得名,龙子湖亦称龙子河,此地原属凤阳县境,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在此撑船,落竹蒿于河中,不久竹蒿化为巨龙,因而得名龙子河。

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有一龙泉山,为当地群山之首。龙泉山之所以得名龙泉,皆因山腰有清澈古泉绵延千年而不绝。记者了解到,龙泉之水常年保持18度,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安徽文物上的“龙”元素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之一,龙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与凤凰、麒麟、龟并称“四瑞兽”;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传说中的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更象征着平安和丰收。所以,在先民朴素的认知里,或借助在器物上绘制龙形,或在建筑上以龙的形象加以装饰,希望得到尊贵的地位或上天的庇护。

记者了解到,在安徽各文博机构里,收藏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种材质、各种造型的“龙”文物。1980年,巢湖市柘皋镇峏山村村民杨中兴将在家附近挖出来的青铜盉上交到合肥市文管处。根据这个青铜盉的年代及造型,它被文物专家们称作“西周龙首纽直流盉”。从这件西周龙首纽直流盉的外观来看,造型别致,构思巧妙。器皿周身呈墨绿色,直直的颈部上“长”着凸弦纹。往上看,只见盉盖由一条惟妙惟肖的龙盘旋而成,那龙首从盖中心探出,昂成盖纽。

据了解,在合肥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纹饰的多是饕餮纹,就是有龙纹饰,也只是作为陪衬纹饰被铸造在纹饰带中,像西周龙首纽直流盉这样,以立体、具象的龙为装饰,而且制作工艺如此精妙的,极为少见。

安徽凌家滩遗址玉龙也诉说着龙形象的源远流长。收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凌家滩玉龙出土于距今5800至53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安徽发现的最早的玉龙。透闪石质地,长径4.4厘米,短径3.9厘米,厚0.2厘米。玉龙两面雕刻基本相同。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顶雕刻两角,阴线刻出嘴、鼻、眼。龙身脊背阴刻规整的圆弧线,连着弧线的两侧面对称阴刻17条斜线,似龙身鳞片。靠近尾部实心对钻一圆孔,显示应属悬挂之物,悬挂时龙头朝下。

此外,安徽的“龙”文物还包括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的镂空龙纹盘、双龙镂空霞帔金坠和高丽青瓷龙纹罐和收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的环形玉龙佩等。相关专家称,龙作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形象符号,在史前时期多种文化中均有体现,且载体多样,有玉、陶、蚌塑等,形象也不尽相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先民对龙的崇拜以及背后的宗教哲学观念、民族心理等。

“龙”民俗在安徽传承500多年

在传统民俗观念中,龙象征着什么?安徽有哪些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1月25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王贤友。

王贤友表示,在传统民俗观念中,龙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首先,龙代表了权威和尊贵。在古代,龙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代表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比如皇帝的御用之物上常刻有龙纹。其次,龙象征着吉祥和繁荣。民间信仰认为龙能带来好运和祥瑞,因此在喜庆场合常以龙作为装饰图案,以求得吉祥如意。同时,龙被认为是能够调控天气、促进农业丰收的神兽,因此也象征着繁荣和富足。

同时,龙在民间文化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如龙舞、龙舟、龙门等民俗活动,都与龙的象征意义紧密相关。安徽就有不少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以龙为形象的舞龙活动普遍存在于各类庆典、礼仪仪式中,其中包括徽州板凳龙、舞草龙、手龙舞等。

王贤友介绍,徽州板凳龙主要流行于休宁县流口地区,起源于明代末期的乡村民俗传统舞蹈活动。因其龙身由一条条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舞板凳龙的队伍由掌灯人、龙头、龙身、龙尾、锣鼓队五部分组成,各家各户将自家所藏的龙身扛至坐落于村水口的龙王庙前与龙头、龙尾接上,每条龙至少长100米,场面壮观。”王贤友介绍。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徽州古村落的居民都会扎草龙,以祈求健康和丰收。舞动时,要在龙体上下插满点燃的香火,因此也被称为舞香龙、舞火龙、舞香火龙。扎草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收割稻田过后,稻草需要经过十多遍的梳理和洗净,准备作为扎草龙的材料。制作扎草龙需要先用竹篾将龙头、龙尾、龙身的框架编成初步形状,再用稻草进行扎制填充龙身。扎草龙的制作也极为精细。龙头的五官制作最为精细,需要采取编、插、织、嵌、镶、缠、绕、挂等十多种手法,用稻草一根一根地完成制作。每个细节都需要精心制作,以确保扎草龙的形象和质感。

除了安徽省绩溪县的传统舞蹈——手龙舞以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舞蹈。例如,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区,有一种名为“岳家拳”的舞蹈,据传源于岳飞率领的军队所使用的拳法。这种舞蹈通过拳击动作和独特的音乐节奏,表现了岳家军英勇不屈的精神和战斗精神。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一种名为“华阴老腔”的舞蹈。这种舞蹈源于华阴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结合了当地的舞蹈和音乐风格,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这些传统舞蹈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