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以“网络版权保护二十载”为主题的第九届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此次大会对过去二十年我国网络版权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提炼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本次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主论坛以及版权执法、技术发展、微短剧、体育赛事等九个分论坛中,与会嘉宾们共同聚焦行业前沿动态和发展难点,激荡思想火花,凝聚起广泛的共识。大会期间,一系列旨在推动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的新政策、新成果纷纷亮相,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大会现场,我们还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第二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以及《2024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报告》等重要成果,为我国网络版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加大会的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深入交流,分享观点和智慧。在探讨“网络版权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时,人工智能生成物版权保护、区块链存证等成为热点议题。专家们认为,构建“技术—产业—法律”三位一体的版权治理体系是未来方向。

“做好网络版权保护,必须提升版权宣传力度。要做好典型案例报道,让公众了解版权、知晓版权。”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马国仓强调了加强研究与宣传的重要性,他建议,充分利用“媒体+AI实验”“探索AI辅助”等技术工具,训练人工智能对版权作品使用行为是否侵权、大模型生成内容侵权责任判定等复杂问题进行分析,辅助版权维护者精准高效打击侵权行为。

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谢广才则从产业实践出发谈:“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版权需要与技术结合,变成IP才有更深的价值。”他分享了AI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深度革新,认为内容生产效率可提升70%,漫剧制作流程简化一半,成本显著降低。因此,营造技术创新与权利保障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网络版权保护方能行稳致远。

蓬勃发展的微短剧产业也引发了版权保护的热烈讨论。截至2024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影响力日增,优秀作品加速走向海外市场。专家们深入剖析了微短剧“短平快”、情节易反转等特点给版权保护带来的特殊挑战,指出侵权存在“溯源难、成本高、隐蔽性强”三大痛点。

“针对网络短剧版权溯源难等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依托多模态识别、网络爬虫监测、数字水印等技术开展智能监控。同时引导短剧平台建立预先审查或过滤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侵权作品的产生。”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平说。

体育赛事版权保护同样面临新课题。在相关分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卢海君直言当前“通知—删除”规则在实践中的困境,包括侵权识别及时性不足、删除措施有效性有限以及规则模糊导致的“错删”“漏删”问题。

权利人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不惜投入巨额成本提起诉讼,然而,相较于违法行为的低成本,这种维权方式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一问题,卢海君提出了一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赛事主办方—播出方—运营平台”三方的协同作用,明确各方的责任主体,并在赛事转播的各个环节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对于涉及重大体育赛事的节目,更应采取更加严格、更加迅速、更加精准的管控措施,以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优质版权资源的挖掘、创新与有效利用,携手共创中国网络版权事业的新辉煌篇章。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及相关负责人强调,近年来,安徽省在版权事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亮点纷呈。此次举办的版权大会,为各领域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跨界的交流平台,发布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与指导性文件,为网络版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遵循指南。随着社会共治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版权的保护与发展将在这个规范有序的框架内,健康、快速地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