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正文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越来越长。心血管疾病可以说是老年人的标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很多年轻人,即使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也会仗着自己年纪小,不及时去医院检查。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症状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然而,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很多年轻人由于忽视了心慌、胸闷等症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心慌、胸闷等症状可能是一些心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如果不及时就医检查,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会出现胸闷气短的原因:

一是非疾病影响。1.环境影响。如果处于大量化学气体的环境下,会刺激呼吸系统,从而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一般在离开这样的环境后会自行好转;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受到惊吓或情绪抑郁、压力大、紧张、焦虑会造成植物神经兴奋,导致机体出现心悸、心慌等情况。如果体检后无异常,则需要及时调整情绪,冷静下来后可自行恢复,一般不用入院治疗。

二是疾病影响。1.低血糖。当患者节食或者吃得太少、三餐不规律、糖尿病人空腹锻炼等都会造成低血糖。低血糖会导致人的交感神经出现兴奋,早期可能出现焦虑、乏力、心悸,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注射葡萄糖注射液缓解症状;2.肺气肿。当患者感染了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或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都会造成肺气肿。因为肺气肿会造成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引起肺的通气、换气功能产生障碍,所以会造成劳力性呼吸急促的现象,晚期重症患者还会心悸、头痛,甚至昏迷。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昔萘酸沙美特罗气雾剂、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等缓解症状;3.冠心病。当患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吸烟等,或者有炎症性疾病,如动脉炎等,往往会造成冠心病。因为冠心病会造成不完全或完全性血管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所以会出现心绞痛、胸部压迫、呼吸短促的现象。患者需到当地医院的心脏内科就诊,让医生面对面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态、有无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有无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等,分析疾病产生原因。高血压也常常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增快时,就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4.心脏神经官能症。当患者得了心脏神经官能症时,会导致心脏出现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胸闷、气短,伴有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遵医嘱可服用谷维素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进行缓解治疗。其他原因如心肌炎、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脏病都有可能使心脏负荷过大,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的症状。

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一是科学膳食,饮食均衡。在科学膳食的基础上,适量吃些保护心血管的食物如蔓越莓、葡萄、胡萝卜、西兰花、洋葱等。在一天的食谱中,杂粮食物要达到成人进餐量的1/3.杂粮杂豆中纤维、维他命、矿物质含量丰富,还含有抗氧化剂。有关资料表明,水溶性膳食纤维有促进钠排出的功效,经常食用对高血压也有预防作用。

二是坚持有氧锻炼,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健康,有助于防止斑块生长,同时对冠状动脉管壁狭窄有一定的诱导逆转作用。运动要持之以恒,但是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可以每天早上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等轻缓运动进行锻炼,保持心脏健康。锻炼一定要适量、适度,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晚上可以用走路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调整睡眠,保证晚上的睡眠质量,对于保护心脏有一定的好处,能够减少心肌梗塞、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三是控制体重。大部分疾病都与肥胖有关,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所以一定要及时控制体重,注意腰围管理,减少腰腹部脂肪堆积。建议成年男性腰围以85cm为宜,女性以80cm为宜。

四是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不良情绪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职场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些压力不仅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排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压力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压力来自于各种因素,例如工作上的压力,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等。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如果长期的压力得不到缓解,我们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五是戒烟戒酒。吸烟对心血管健康危害极大,可能导致血管壁受损,为胆固醇的沉积提供了温床,进而加速斑块的形成。戒烟的时间越长,对心血管健康的好处越大。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氮和某些氧化物质可以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血压升高,甚至诱发生理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此外,过量饮酒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为了保持心血管健康,应尽量戒烟限酒。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