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生活新闻
分享

当前,安徽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金融“加速器”功能逐步显现。在安徽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提出,长期来看,要持续输出优质科技成果,建议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灵活的体制机制,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他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起设立早期基金,强化“科技+产业+资本”模式,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促进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安徽省可以持续输出优质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科技与产业、科技与资本、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金融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于振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安徽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金融“加速器”功能逐步显现。“以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例,借助金融之力,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其中已有16个优质项目,完成股权融资逾2.65亿元,企业估值增值超10倍。”

于振中告诉记者,从现实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早中后期各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科创项目阶段早、周期长、风险高,风险投资介入不足、早期募资市场机制失灵等问题较为突出,使得一些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举步维艰。

近年来,安徽省厚植科创优势,推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印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150亿元的省级天使基金群,创新设立“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初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这些都为深化科创金融实践、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于振中说道。

“凭借全新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如今已成为推动创新的生力军。”于振中说,从研发资金投入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大多依靠财政支持,实现从科研到产业的第一步发展。但长期来看,要持续输出优质科技成果,仅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为继,建议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灵活的体制机制,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

于振中举例称,如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现已联合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和市场化投资机构,成功发起设立天使基金,推动项目立项制向基金投资制转变,打造投资型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项目培育质量。“这种举措优势在于,在‘从0到1’天使投资缺乏的早期阶段,研究院通过设立天使基金,借助项目市场化投资管理机制,同时辅以高校项目渠道资源、国家重大课题或项目等平台资源、链接政府采购、场景应用等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速技术产业化发展。”

于振中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已有多地探索将投资基金作为“标配”抓手,支撑新型研发机构项目引入和长期发展。为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起设立早期基金,强化“科技+产业+资本”模式,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促进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另一方面,于振中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完成后,早期孵化公司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甚至现金流断裂风险。特别是进入量产阶段,还需要协同“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外部资源,共同将科创项目“扶上马送一程”。

于振中建议,政府应该协同发挥各方合力,全面覆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并通过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扩大各类政府基金对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帮助科创项目度过寒冬。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新型研发机构需要积极联动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以及市场化投资机构,发挥直接融资的优势,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推动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这一举措有助于助力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研发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社会中介机构等各方面的联系,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2024-01-27 11:51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