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生活新闻
分享

1月24日,北京举办了杨振宁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公益纪录片的首映式。《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这部纪录片通过杨振宁本人的家庭影像和珍贵的物理学同行资料,呈现了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杨振宁,这位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由于他的研究领域理论物理过于高深,大部分普通人对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真实人生,一部纪录影片应运而生。该纪录影片结合了杨振宁本人的文字录音和从未公开过的家庭录像,客观呈现了这位顶尖物理学家的真实世界。这部传记纪录片项目在得到杨振宁本人首肯后启动,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杨振宁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帮助,还帮助制作团队获得了许多之前从未公开的珍贵史料。

1957年的斯德哥尔摩,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即将接受诺贝尔奖,他们因之位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行列。

杨振宁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本人天赋异禀,也源于他非典型的成长环境和罕见的教育背景。在这部纪录片中,杨振宁回忆幼时在合肥生活场景,以及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六年时光,“我出生以后八九个月,我父亲就离开我们到美国来念书,那个时候只有我母亲跟我两个人留在合肥,我是吃我母亲的奶,吃到了两岁多才断奶的。我想,这个深厚的感情埋在我的灵魂深处。”杨振宁和母亲两人不仅感情上十分亲近,母亲罗孟华坚强的意志以及颇有远见的教育方式,也对杨振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岁的时候,杨振宁开始跟着她学习方块字,一年多的时间就认识了3000多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完成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业,回到中国,6岁的杨振宁得以见父亲。在厦门生活了一年后,杨武之受聘赴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一家人也随之搬迁到北京。此后8年时光,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这段日子里杨振宁父子一起度过了很多时间,杨武之很早就意识到杨振宁的天赋。在1936年拍摄的一张照片背面,杨武之写下了,振宁似有异禀。

制作团队沿着杨振宁先生的足迹,在清华、普林斯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多地探访拍摄,并采访了多位熟悉杨振宁工作生活的科学家和亲朋好友、故交同事。

因为父亲是清华数学系教授,从小杨振宁就在清华园里长大,这片青葱校园里有他儿时的记忆。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学习,良好的教育激发了他对物理研究的兴趣,也为其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盛名之下的杨振宁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也是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史上,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学大师之一。杨振宁曾经说他最崇拜的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尤其钦佩他年纪轻轻就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杨振宁90岁生日时,清华大学送给他一块黑色的立方体,上面刻有他最喜欢的杜甫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个侧面分别是他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这4个领域的13项重大贡献。

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杨振宁先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他的中国情怀,她对华人青年学者和科学家也很提携、关照。纪录片中也提到,他一直支持中国派学生学者出国学习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5年后回到中国,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国外导师认为他回国工作产生了彼此间的竞争,有段时间不理解,也很不高兴。“那么后来杨先生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杨先生专门就邀请我的老师到中国来访问,然后让我陪他一起吃饭,他就来协调我和国外的老师的关系。后来我和我的老师又很好地开始合作了,所以这一点我是非常感激杨先生对年轻人的提携。”潘建伟回忆道。

从44岁到77岁退休,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待了33年,在这段岁月中,除了在科学上继续产出许多一流的成果,他也有了更多的家庭生活,他和夫人杜致礼经常带着三个孩子去旅行露营。纪录片还包含了大量杨振宁亲自拍摄的影像——他当时甚至专门学习过摄影课程,旁听电影制作的课程,用摄像机拍下很多孩子们的画面。在这些首次公开的影像中,有杨振宁的家庭成员,也有他开会时拍摄的物理学同行——狄拉克、海森堡、惠勒等。

2003年,在共度53年的妻子杜致礼去世后,81岁的杨振宁搬回北京,回到他度过童年时光的清华校园,他形容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圆。培养中国杰出人才是杨振宁归根以后最看重的一项使命,也是他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归清华,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帮助清华引进人才、创办基金会及奖学金支持中国培养科研人才、推动中国大学与海外交流合作……杨振宁乐此不疲。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2015年,杨振宁放弃了他长期居住的美国国籍,并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的经历已经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正如《知识分子》一篇评论文章所评价的那样,杨振宁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热爱、追求和提倡已经超越了100年的时空。在这段旅程中,杨振宁先生始终坚定地走在科学的前沿。他的卓越成就在物理学领域享有举世闻名的声誉,对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贡献不可估量。他还在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当代物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纪录片是由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这个非营利组织制作的,该片的出品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据透露,该片的制作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

2024-01-27 11:43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