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国庆与中秋双节长假落幕,上海在为期八天的假期中展现出的消费热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众多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而各大商业区的销售额也异常旺盛,众多知名地标景点人潮涌动。

可以说,上海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这不仅彰显了假日经济对城市消费的强大推动力。然而,随着假期的结束,我们更应该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是,这种充满活力的经济业态,如何能够在节假日期间之外持续发展?这种“撬动作用”,又如何不仅仅局限于节假日这一特定时段?在笔者看来,假日经济的模式以及一系列具体举措,为城市的常态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其正面效应不仅应当,而且完全有可能具备某种可持续性。

特别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恰逢上海旅游节、光影节、网球大师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举办,让市民游客体验到了更具魅力的“夜上海”。

据媒体报道,假日期间,上海很多夜间户外观景平台成了热门打卡点,不少餐厅乘势将营业时间延长到24时,一些餐厅深夜时分户外上座率仍有近五成,有的餐厅假期中几乎全天都有人排队。在光影节舞台之一的西岸梦中心,假期前三天,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7%,销售额同比增长96%。刚闭幕的上海旅游节更是将夜间消费纳入核心板块,通过联动光影节升级夜间消费体验。

夜经济的拉动作用当不限于假期,这与上海游客构成的特殊性有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来上海旅游的除了国内游客,还有大量境外旅客。今年1月至8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552万人次,同比增长37%。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四天,浦东机场出入境客流就达到了41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24%。在这一背景下,让夜间活力持续释放,可以说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对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而言,旅游并不区分假期与否。无论何时来到上海,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文化魅力的期待是相同的,对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是持续存在的。这也意味着,夜经济的供给应当超越“节假日模式”,向常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相关管理和经营主体不妨多考量考量,如何将假期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延续巩固下来,使其成为激活夜经济的常态化操作。比如,餐饮企业可否适度延长营业时间,满足夜间消费需求?商业综合体能否在平时也适当举办活动,推迟闭店时间?城市中能否规划更多持久运营的公共空间?那些在假期中大受欢迎的美食集市、夜市等,是否可以考虑常态化运营?那些在假期中大受欢迎的文化活动,能否通过夜场、深夜场平衡客流,和商圈进一步联动?

这些改变必然会对城市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夜间人流的聚集,需要交通、安保等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而且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也存在差异,更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另一方面,延长营业时间也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商家需要权衡成本与收益。诸如此类,都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前期调研,与企业、商户充分沟通,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一哄而上。

进一步来看,夜经济不仅仅是商业活动的简单集合,它更深层地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对于上海而言,若要真正跻身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就必须拥有与之相称的夜间生活形态。这种形态不应仅仅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温馨与关怀,既轻松又充满安全感。它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的消费需求,还要与城市的夜间运作规律相契合,展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归根结底,城市与夜经济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双向赋能的紧密关系。城市的丰富文旅资源、坚实的商业基础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夜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夜经济的繁荣昌盛,又通过消费刺激等多种途径,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是城市持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关乎每一位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