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谈家桥小区地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由谈家桥路121弄以及相邻的谈家桥路155弄和157弄两个小区共同构成。在改造之前,这里共有17幢非成套住宅,它们拥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容纳了610户居民。居住条件异常艰苦,每户居民居住面积仅有15平方米。在这样的空间里,床架被安置成上下铺,衣柜紧贴墙角,居民们转身都需要格外小心。这里“一间房住三代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活空间拥挤不堪,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韩阿姨回忆起以前居住在一楼的日子,不禁感慨万分。那时,每逢台风季节,雨水便能轻易漫过膝盖,家中柜子、床铺等家具都不得不垫高,以防被雨水浸泡损坏。 过去数十年间,韩阿姨所在的小区,"共用厨房,没有独立卫浴"成了家常便饭。几户人家的煤气灶紧挨着,每当饭点,油烟四处弥漫,让人难以忍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密集的居住环境还潜藏着煤气泄漏、电路过载等安全隐患。 每天清晨,韩阿姨都要承担起倒痰盂的重任,傍晚又要提着水桶打水。这些固定“任务”让老人在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上爬上爬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倒。 "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成了小区居民们常挂在嘴边的无奈调侃。此外,由于地板不平,乒乓球甚至能从这头滚到那头,居住环境可谓是十分糟糕。韩阿姨感叹,那时的生活条件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如今,步入崭新的谈家桥小区,1幢8层多建筑与3幢21-29层高层建筑错落有致,布局规整通透,浅灰色外墙搭配玻璃飘窗,每户都能享受到充足采光,再也不用为“晒不到太阳”发愁。住房内部更是贴近日常需求,每套住宅都配备了独立厨房与卫生间,彻底摆脱了“几户合用”“排队上厕所”的尴尬。

站在新房的阳台上,韩阿姨笑得格外灿烂:“以前住一楼又潮又暗,晒个被子要跟着太阳跑。现在不仅有独用的阳台,厨房卫生间也都是自己的,亮堂又安心!”

“以前的弄堂狭窄得仅容两人侧身而过,老楼外墙斑驳脱落,空中电线纵横交错,孩子只能在巷道里追逐,老人连歇脚长椅都没有。”徐阿姨在谈家桥住了40余年,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熟稔于心,后来无奈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在外租房,却始终惦记着老邻居、老地方。

回到改造后的新家,徐阿姨满心欢喜:“阿拉终于能‘回家’了!”公共空间的升级让人眼前一亮,改造前的“一线天”弄堂被连片绿地取代,乔木、灌木与草坪层次分明,真正实现“推窗见绿”。

配套建设的公共设施,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专属休闲空间。老人可以在树荫下聊天晒太阳,孩子可以在游乐区奔跑嬉戏,年轻人则能在健身区锻炼,曾经“挤得转不开身”的公共区域,成了邻里互动的温馨场所。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谈家桥小区的回搬住户中,80%以上都是老年人。如今,小区每单元都配备了电梯,楼梯间还增设了无障碍扶手,搭配智能感应照明,安全又方便。

从“蜗居”到“安居”,谈家桥地块的蜕变,是静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缩影。作为共和新路街道首次开展的成套改造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房管局、北方集团、中建二局与街道携手并进。从2020年12月成套改造方案公示,到2021年9月完成所有居民签约及搬离、12月完成旧房拆除平整,再到如今居民顺利回搬,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

街道抽调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逐户翻阅资料、研读政策,把居民的承租权归属、户籍人口、家庭矛盾等情况“倒背如流”。针对失联居民,通过网格员、老邻居、原单位等多渠道联络,累计拨打电话5000余次。通过一次次上门倾听诉求,一遍遍组织协调沟通,耐心帮居民分析利弊、化解心结,最终推动了选房工作的顺利完成,让每一户都拥有了温馨又舒心的“小家”。

郭阿姨回忆过去居住环境狭窄、生活不便,心中常常感到空虚。如今,住所宽敞明亮,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她终于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家的温馨。郭阿姨表示,她已经与家人达成共识,拿到新房钥匙后便着手装修,目标是年底前乔迁新居。

住户们将分阶段领取新房钥匙,预计在本周内全部完成。在回迁仪式当天,首批获得钥匙的住户们急切地踏入新居,与家人共同商讨装修设计方案。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终于迎来了完美的结局。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