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生活新闻
分享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以来,已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却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和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崔卫杰副院长在发布会上表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发展阶段的需求,推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过去的三年里,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金融开放和营商环境等领域取得了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包括将市场化的逻辑运用到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团队评价和科研成果转化等科技体制改革中,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新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以往在科技成果转化后才能进行收益分配的模式,允许在科技成果转化前就对所有权进行分割,转化时间由1年缩短至2个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还利用联动发展的逻辑推动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加强协作,通过实施“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洋山港-芜湖港之间货物全程运输时间平均约48小时,相较于其他模式节省近50%。此外,安徽自贸试验区还采用系统集成的思路创建了“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多项业务。这一服务体系已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2万多人次。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保持在30%和20%以上。其中,2021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额达8.7亿美元,在全省占比高达47.4%,对所在省区市吸引外资的贡献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22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861.9亿元,同比增长26.0%,分别高于21个自贸试验区整体、全国增幅11.5个、18.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幅17.1个百分点。

2023年1-11月,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373.8亿元,增长38.8%,高出全省外贸增速30.3个百分点。

2023年前11个月,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200多家,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集聚整车生产、零部件、软件企业等约200家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新设企业数增速超过200%。其中,集成电路产品产量排名全国第8位,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居全国第4位。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后,芜湖片区的机器人产业营收保持30%左右的年均增速,培育出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研发生产基地,研发成功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发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

自贸试验区带动全省在量子信息产业上形成了多项全球“首个”、全国“唯一”的成就,如诞生全国第一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全球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创领域推出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

2023年,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在保持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全国第7位的同时,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合肥片区成功实现了全国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的算法验证,展示了量子计算机在算法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安徽自贸试验区还牵头研制了世界上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实现了量子科技在卫星领域的重要突破。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方面,安徽自贸试验区表现出色。该试验区累计招引了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成为了国际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此外,该试验区还建立了一个“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投资孵化企业超过了160家。这些举措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安徽自贸试验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试验区建设了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了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大科学装置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安徽自贸试验区还在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试验区建立了“中俄超导质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了7项相关标准,并率先在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实施。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国际共享先进标准技术的发展。

2024-01-05 21:3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