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山新闻网 生活新闻
分享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安徽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安徽贡献。

江淮大地,广袤田畴,嫩绿的麦苗已破土而出,正进入冬季田管的关键时期,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发。

1月4日,记者来到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只见这里的农田土地平整、连地成片,正在田间查看苗情的种粮大户夏叶龙对今年夏粮丰收充满了期待。

“这里的农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拖拉机下田,都掉不了头。”已在新东村种粮十余年的夏叶龙告诉记者,自从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后,田地平整,农田质量也得以提升,旱能灌、涝能排,种地更加省心。

建设高标准农田,其目的在于提升耕地质量、解决产能低的现实问题,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以达到“渠相连、路通畅、田成方、林成网”的建设标准。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有效推动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带来好收成、真实惠。“去年,光水稻的亩均产量就提高了约100斤。”夏叶龙说,高标准农田的另一个重要好处是宜机化操作,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方式,还能节省灌溉用水、化肥和农药,资源利用率变得更高。

记者了解到,新东村在2021年6月就对全村7000亩的土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改造成一块块8亩至15亩的大田,其中1000亩农田还进一步升级成数字农田示范基地,2022年2月完成并投入使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农田进行大田化改造,消除田埂,不仅增加了40多亩的耕地面积,村里还可以获得2万多元的流转费用,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新东村党委书记王小波告诉记者,农田质量提升后,土地流转费用也有所提高,老百姓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

新东村是我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加强土地平整,优化田块整治,合理归并田块,实施“小并大、弯变直、坡改梯”,推进宜机化改造。同时,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合理确定路网密度,确保田间道路通达、循环,改善农业运输和农机作业条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基础性工程。“2023年全省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超过2500元,今年将进一步提高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入金融‘活水’,促进建设提标扩面。”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程巍东表示,当前,全省正抢抓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黄金期,持续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普查工作,从严从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

2024-01-07 09:13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